因為教養孩子,讓我們的情緒慢慢成熟,成為身心都健康的好大人
十幾年的母職回首,真的很感謝孩子們豐富與豐美了我們的人生。
這些年寫教養文章分享,也大量閱讀其他的教養文章發現,在我們過往教育中最大的缺失是不懂得愛與不會過生活。
在過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,孩子進入國中就被無情地分成會讀書的A段班與不會讀書的放牛班。身邊的親友都是在A段班成長的歲月,讓我在閱讀中才發現原來放牛班學生的悲哀與痛苦,在十幾歲正青澀疑惑的歲月中,好像被社會無情地拋棄,他們需要花費多大的努力與抗壓性,才有機會健康而成穩的長大呢﹖反觀我們這些當初只會讀書的孩子,真的是除了讀書甚麼都不會。當開始戀愛、就業、結婚、生兒育女,也是一路跌跌撞撞的開始接地氣,學習如何面對生活的真實面貌。
回顧過往教育制度的偏差與失衡,那些在青春正盛時所受到的壓力、擔憂、恐懼與憤怒,大家都有消化與釋然嗎﹖
還好我選擇成為母親,讓自己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,重新又完整的學習與成長,如何好好的愛與生活。
不管是愛與生活,影響我們最大的是情緒和選擇能力,當我們無法在覺察情緒後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與需求,常常就會做下錯誤或是不適合自己的判斷和選擇。中學時代的我雖然埋首在高壓的環境下讀書,但我習慣思考與和自己對話,所以雖然敏感,卻很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。
成為母親之後,面對兩個幼子的爭寵,也曾經讓我的情緒失控,但我很快察覺到問題而開始學習與修正,漸漸擺脫被情緒所控制的困境,不再當情緒的傀儡而可以做情緒的主人。
琳賽•吉普森在《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:和內在父母和解,從假性孤兒邁向情感獨立的大人》書中將情緒不成熟父母的表現分成五類:
情緒不成熟父母如何阻斷親子間的連結
1、對孩子的一切不感興趣
2、忙到忽略孩子而不自知
3、嫉妒孩子的成就
4、極端偏執,暴躁易怒
5、前後不一,自我矛盾
在上面的分類中,我們可以看出來當一個人的情緒不成熟時,他是不瞭解自己也無法輕鬆的駕馭自己的內心世界的。
情緒健康的人,對內在的自己會以一種自覺而調和的方式運作,就像是身心安康的靈魂可以靈敏地感受到身體的變化與反應,該喜該悲、該吃該睡,身體被善待,心靈也在起伏中回歸寧靜。而情緒不成熟的人,在內在的部分就各自獨立,相互矛盾,甚至互相攻擊與排擠感受,該高興時又覺得煩亂、該休息時卻硬撐著熬夜,因為身心都沒有被妥善對待,人怎麼會健康呢﹖
當一個人的身心總是欠缺整合,沒有被好好對待,內在自我防禦的部分就可能毫無預兆地跳出來接管一切,因為防禦,就總是看外界一切都是敵人、都不順眼。對立與矛盾的內在衝突,就會讓一個人常常呈現前後不一的外顯行為。
情緒不成熟的父母,在心情好的時候,孩子要做甚麼都可以,甚麼規矩都可以改變。但是心情不好的時候,原本可以做的事也會被反對,這樣總是讓孩子無所適從的要猜父母的心情,親子關係怎麼健康與融洽呢﹖而孩子又怎麼可能有穩定的成長與正常的表現呢﹖
德蕾莎修女曾經說過:「愛,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,看到自己的責任﹗」
當我成為母親,我看見孩子的需要,也承擔對孩子教養的責任,在不斷的學習與微調中優化自己教養的能力,過程雖然辛苦,雖然疲倦,卻也慢慢收穫著愈過愈悠然自在的親密生活,還有更好的自己、更融洽與和諧的家庭關係。
要當一個情緒成熟的大人雖然不容易,但這卻是讓家庭功能更完善的最佳途徑。我們只要先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,然後接受那些突然出現的喜怒哀樂,在情緒正盛的當下先暫停行為反應,免得造成無法收拾的後果。當你習慣跟自己起伏的情緒相處之後,就要開始練習跟自己的內心對話,先從了解自己,你才有可能真正在觀察中學習去了解配偶與孩子,進而付出他們需要的幫助和愛。
每一個人都是自己要練習去掌控的小宇宙,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小劇場,把自己搞得又煩又累的,不是隨時覺得委屈難受,就是到處亂發脾氣,就像是愈整理愈紊亂的毛線團。
其實,你要的幸福別人無法給予太多的幫助,那要先從你懂得如何去安定你的內在開始,你在紛亂的毛線團中抽出了情緒的那一條線索,就要牢牢地抓住它,讓它在你的梳理與照顧中漸漸容易安撫與安定,不要總是讓不受控制的情緒跳出來把問題更複雜。然後學習管住自己的嘴巴,不要急於評斷與防禦,當你不急著說時,才可以聽到對方的聲音和話語,才有可能進行溝通。
教養孩子的工程看似巨大與長期,其實也只不過是一起生活與學習的十幾年功夫。在這十幾年中,你有沒有跟孩子一起好好的說話﹖好好的傾聽﹖好好的愛與生活﹖這些比英數理化的成績,或是孩子以後的工作可以賺多少錢還重要。
因為教養孩子,讓我們不斷的學習與進化,當個情緒慢慢成熟與容易恢復穩定平和的大人,這樣身心都健康的好大人,才可以教養出健康生活與學習的好孩子。
#我的書滿一歲了